1、如何评价范文澜?作为近代史学泰斗,你怎么看呢? 2、范文澜中国通史1994与1978区别 3、中国通史的创作背景 4、中国通史95集被动的自强观后感? 5、名词解释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如何评价范文澜?作为近代史学泰斗,你怎么看呢?
1、范文澜与钱穆范文澜中国通史的史学观点成了两个极端范文澜中国通史的对立,范文澜以农民为历史动力,钱穆以士大夫为历史动力,各有偏颇。历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的主体不能说单纯是那一方面来创造的,钱穆是儒学史观,眼里只有精英;范文澜是人民史学,抛弃传统的帝王家史,对过去是一个批判。但是把农民提到一个过度的高度,过于美化拔高。
2、范文澜对党的事业充满强烈的责任感。在延安时期,即使在写作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仍以炽热的政治热情创作了《中国通史简编》。进入晚年,他以自我批评的精神,不辞辛劳地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多次修订。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他身患疾病,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3、范文澜主张把中国近代史划分为四大段:(一)一八四O--一八六四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二)一八六四--一八九五年(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三)一八九五--一九O五年(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四)一九O五--一九一九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大段包含反帝反封建两个主要矛盾,而反封建矛盾尤为发展。
4、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历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后改名近代史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9年7月29日病逝。他一生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其重要论文大都收入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的《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
5、范文澜是中国近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学者,他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客观的评价。范文澜认为,太平军最初由洪秀全、冯云山等人为推翻清朝而创建,其初心是反对清朝的腐朽统治和压迫,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繁荣的社会。
6、范文澜,他以《中国通史》等作品,构建了中国历史的完整叙述,对后世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吕思勉,长期致力于历史研究,尤其在史学方法论上有独到见解,他的《中国通史》等著作,对后世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范文澜中国通史1994与1978区别
1、范文澜中国通史1994版与1978版有以下区别:1978年范文澜中国通史的《中国通史》是在1942年出版范文澜中国通史的《中国通史简编》的基础上再次修订的。《中国通史》1994版是蔡美彪在蔡文然去世后继续编写的,于1994年5月第一次印刷。
2、范文澜在学术界和政治生涯中屡获殊荣,直至1969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为中国通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当然,中国历史研究领域还有其范文澜中国通史他优秀的学者,如范文澜、白寿彝、傅乐成等,他们的著作也各有特色。范文澜的历史著作侧重于批判和反思,白寿彝则以宏观视角和系统性见长,傅乐成的作品则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分析著称。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吕思勉的版本或许更为合适。
中国通史的创作背景
1、上世纪四十年代,范文澜到延安后,开始撰写中国通史,当时拟定“略前详后,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作为准绳。这部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写出的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
2、《中国通史》详细叙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行为为借口,决定派遣远征军侵华。当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就此爆发。
3、主要讲述了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统一,共为五章,分别叙述了原始公社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事、经济发展状况、制度的演变和文化思想状况。
中国通史95集被动的自强观后感?
1、总之范文澜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第95集“被动的自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困境和自强运动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这一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更加珍惜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2、《中国通史》带我领略了我国古代人民挥洒汗水,留下智慧结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原来有如此多的朝代,发展得如此之快,从文明社会逐渐诞生的先秦,到政局动乱的秦汉范文澜中国通史;从人才辈出的明清,到国力鼎盛的隋唐五代;从后人传诵赞扬的魏晋南北,到草原民族崛起的宋辽金远,再到近代。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丧失了大量领土,被迫接受外国的特权。清政府内部保守势力依然强大,但也有部分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如恭亲王奕,范文澜中国通史他支持使用洋枪洋炮,并与英法谈判。雷颐研究员指出,正是通过与西方的交往,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逐渐走向自强之路。
4、《中国通史》这套书一共有95集,总共讲述了中国历史上5000多年的演变过程。从战国七雄到汉朝,从三国时期到明清时期,从近代帝国主义到新中国的建立,历史上的每一段时期都有详细的介绍。
名词解释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历史现象,但由于范文澜的学术功力和文字功夫,使他的初次解读并不显得那么突兀那么不可思议。范文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在全新基础上重构了中国历史的解释体系,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学发展发生了深刻影响。
这套《中国通史简编(套装全2册)》是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一部分,收录了自晚清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杰出学术著作,皆为中华学者的杰作,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入选的作品以名著为主,部分经典篇章也得以收录,保持了原著的完整性。
范文澜,字芸台,后改字仲澐或仲潭,1893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书香门第。5至13岁,他在私塾接受家庭教育,14岁进入县高等小学堂,次年转至上海浦东中学堂,后又转至杭州安定中学堂,1912年毕业。
范文澜的词语解释是:(1893-1969)史学家。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1940年到延安,主编有《中国通史简编》,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又撰有《中国近代史》(上编)。建国后,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工作。曾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范文澜是在延安写的这部通史,本来是个政治任务,以供干部学习用的,没想到反应强烈。后来几十年里,范文澜的著作总计出版达数百万册,教育了几代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范文澜是当代公认的史学大家、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上世纪四十年代,范文澜到延安后,开始撰写中国通史,当时拟定“略前详后,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作为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