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长虹美菱  惠而浦  汽油价格最新调整  汽油价格最新调  7怎么样 

大学2025丨专访南开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人工智能未来会变成通识类课程具体怎么回事

   更新时间: 2025-04-28 16:04  发布时间: 9小时前   253
核心提示:【编者按】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

【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数学让世界有了定量的概念,计算机让世界是可计算的,如果以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说,我理解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概念是一个优化的技术,它计算让这个世界怎么做一件事最优,所以它会让这个世界各个角度都能受益。”

2025年初,国内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本科扩招,扩招专业大都包括人工智能专业,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样,伴随年初国产AI大模型的走红,不只引发了对文科存续价值的激烈讨论,人工智能带来的替代性恐慌亦有蔓延。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受访者 供图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数学等课程的发展路径很像,“现在即使是中文系也得学数学,即使是哲学系也得学计算机,将来可能的情况是,人工智能会变成通识类的课程。之所以招这么多的学生,未来可能每个单位都要用人工智能,大概是这样一个趋势。”

“人工智能这个词,一看就容易望文生义,似乎是一个远远超过人脑的无所不能,但简单讲人工智能就是赋能,”赵新说,“对教育来说,还是要坚持固基础,宽专业面的思路。学生掌握牢本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是核心竞争力,比如我们常说这个人的思维一看就是干这个的,学生要善于把其他问题映射成本领域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即使AI存在,拥有知识就能教AI得到最好的结果。”

采访中,赵新也谈到,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有过很多波,最近这一波概念非常吸引人,当然就会加上很多人为的想象,但这波是不是真的能让整个社会达到非常理想的状况也说不好。

澎湃新闻注意到,南开是我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的高校之一。当前学院下设:自动化系、智能科学系、智能工程系、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机器智能研究所和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非实体系、所、中心单位。在人工智能领域,赵新做了很多年机器人的研究。其当前在南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微纳设计与加工、生物模式形成与组织发育建模等‌‌。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和论文是否涉及公平性,老师是否会被AI替代,哪些学科对应的职业可能会被AI颠覆,AI时代如何重构文、理、工科的课程体系等热点问题,赵新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也做了回答。

AI正在模糊传统的学科边界

澎湃新闻:南开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的高校之一,您认为大学在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人才培养变化过程中,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南开是如何应对变化的?

赵新:对于大学来说,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肯定是方向之一,但是更关键的是,现在慢慢出现了学科融合的趋势。类似像人工智能学科的出现,至少会涉及数学、统计、人工智能、计算机,甚至还有物理,还有和生物科学相关的,比如认知。类似人工智能等专业的发展阶段,一定会出现学科交叉融合。对教育来说,还是要坚持一个固基础,宽专业面的思路。

南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新一波的智能技术出现之后,在天津市倡议下,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随后又成立了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现在还有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这些学院都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成熟,从数学、自动化、计算机这样一些学科分离出来,在重要性越来越强之后成立的。

澎湃新闻:当下AI正在模糊传统的学科边界,如何重构文科、理科、工科的课程体系?

赵新:划分学科是为了让一个学科或者专业发展得更好,这是一个目的。

现在学科慢慢又开始了交叉融合。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说,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是整个的,不会因为学科而划分。比如用机器人做克隆,要知道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的技术,它用到的手段可能会涉及生化方面的技术,但做机器人的不会生物,也不会化学,也不会医学,针对克隆技术问题本身包罗万象,可能还会涉及伦理等问题。从动作本身来说,如果描述一个人的动作是数学问题,我们要用这个动作去操作工具和细胞的交互是一个力学问题,那我们把克隆问题投影到我们会的领域就是数学问题和力学问题,如果把数学问题和力学问题解决好,再有其他学科的配合,就可以做出创新性的工作。

想要把一个问题解决好,需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问题本身是不分学科的,我学一个学科,只要听明白其他学科的事,是可以在我的学科上把这个问题有所改进,所以在其他学科不变的情况下,我的总体效果就会变好。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来看,物理变化最简单,化学变化里有物理变化,生物变化里有化学变化,社会变化里包括所有其他,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一个问题的解决一定会涉及各个侧面,想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自己擅长的,其他学科大概还能够了解,再加上良好的团队精神,就能实现融合。

澎湃新闻: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哪些启示?

赵新:我也是通过学习人工智能最新的知识才发现,以我的知识背景来说,人工智能会涉及到我上大学时的三个专业,一个是自动化,就是现在的自动化学科,一个是计算机的软件,一个是计算机的硬件。我就知道,即使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今天,仍然会用到我几十年前上学时三个专业的知识。

但比如国产AI大模型,创造出这样的算法,不可能只用这三个专业的知识就能创造出来,所以对于教育来说,还是要有宽一点的知识面,尽管现在专业越分越细。

学生用AI工具完成作业或论文并不涉及公平性

澎湃新闻:当前出现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学生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或论文时,如何界定学术原创性?

赵新:不仅是作业,包括本科生的论文,本身就不要求创新性,只要明确标注你做出来的东西是在什么帮助之下,就像现在真的创新写论文,也会引用他人,不一定都是创新的事。这是个道德问题,但不涉及学术道德。

我觉得本身这是个抄作业的事,不应该把这个问题放大化。我们老师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作业都做了,和作业类似的题期末考试考得还不好,就是说明作业没有独立做。实际上,有了AI之后(学生)不独立做作业这件事会表现得更加严重,让老师来判断是否是抄作业更难了。

澎湃新闻:AI帮助完成作业、写论文是个问题吗?是否会涉及不公平?

赵新:我觉得这是个问题,就像用计算器计算之后,人的口算能力会下降,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上只要保证考试的时候没抄,就是公平的。AI作为一个发散思维的工具是很好的,学生和AI 也是互相激发的过程,就像一个新想法做头脑风暴,AI工具也是头脑风暴的一环,是互相影响互相激励。特别像现在的大语言模型,AI基本只是和人说话,不会做什么,用一个很常见的话就是知识的搬运工,是以搜索为主的工具。

我觉得现在对学生用AI工具应该是鼓励的阶段,即使是AI帮助学生找到的答案,起码去用它了比不用好。

照本宣科的老师可能会被AI替代

澎湃新闻:人工智能技术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有人说,这也导致教师角色出现根本性转变,比如成为AI协同教育设计师,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转变的?

赵新:这个改变会非常非常大,比如说原来很大一部分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这对大学生还是必要的,但是再往上走,比如对研究生、博士生,就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以掌握技能为主。

为了让学生掌握技能,老师就不能只讲书本上已有的。用医学来比喻,病人病毒感染,会有什么症状,发炎会有什么症状,可能都会发烧,但你怎么判断呢?数学也是,老师教一个定义定理,但什么时候用这个定义定理,怎么用。

所以在传统的教育里教和用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用一棵知识树做比喻,原来老师讲的都是树上的果实和叶子,很少讲树枝,可能考试也不会涉及树枝,所以学生就不太注意知识的分支、知识的主干,注意的都是果实和叶子。有了AI的工具之后,就可以用AI 做辅助,假如有一个大模型,可以把一门知识的体系、逻辑讲得非常清楚,老师就可能通过和学生互动的方式,尽可能教给学生一整棵树,而不只是像现在这样传授的只是基本的果实、叶子。

澎湃新闻:AI发展非常快,老师是否会被替代?

赵新:在当下通过地图找路的问题解决了,但没有地图的时候怎么办。打个比方,有一个人去过一个地方,好像似乎知道路线,又似乎不知道,记忆里看见一个房子该如何拐弯,看见一棵树又该如何拐弯,这个人可能走一趟还可以走过去,但你让他说从哪走到哪可能就说不出来。回到这个问题,这样一些感觉和印象,就是非结构化的知识、经验性的知识老师可能比较有经验。知识不光包括定理定义,还包括定理定义是怎么来的,里面的内在规律。事实是,不太完备的知识要比完备的知识多得多。

同时,我觉得照本宣科的那种(老师)会被替代,因为有人工智能以后,用不着老师来念了。我们说玄奘法师去取经,取回来本身就成为了一个高僧大德,但现在肯定不行,很容易就拿回来了,现在当老师肯定不是取经的那个阶段。老师之间的差距是存在的,这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人工智能会慢慢变成通识类课程

澎湃新闻:今年很多高校针对人工智能等专业发布扩招公告,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赵新:从学生未来就业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往前倒一点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再往前倒一点就是数学,宏观上看三门学科的发展路径非常像,只是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现在即使是中文系也得学数学,即使是哲学系也得学计算机。可能的情况是,人工智能未来慢慢会变成通识类的课程,这是从讲课的角度来说。

以前比如计算机就只是学计算机的人学,但现在每个人都要用计算机。所以招这么多的学生,将来可能每个单位都要用人工智能,大概是这样一个趋势。

澎湃新闻:当前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您认为哪些学科对应的职业可能会被AI颠覆,比如翻译、金融分析等是否有被替代的可能性?

赵新:我觉得各种知识都有一个问题,就是高端和低端的问题,低端肯定容易被替代,高端就不容易被替代。比如翻译,按照信达雅的标准就不容易被替代。同样,和联想、直觉相关的职业也很难被替代。

还有难被替代的就是具有操作性的,AI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它给出的结论并非通过实践得到的,也不是它真的会产生什么东西。所以需要通过操作性、技能性得到相关结果的职业也不容易被替代,但这并不排除未来也可以用机器人来替代。

澎湃新闻:您认为哪些核心能力需优先培养以应对AI替代性威胁?

赵新:我自己感觉,本学科的知识、本学科的思维方式掌握得比较牢,是核心的竞争力。比如我们平常总说这个人的思维一看就是干这个的,就是这种思维方式是有用的,善于把其他的问题映射成本领域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即使在AI 存在的情况下,你有这个知识,你还知道用最少的例子教AI , 得到最好的结果。

以南开人工智能学院为例,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进实验室跟着老师做科研,大三、大四就可以参加小项目。这些小项目和课本上的知识区别是什么呢,课本上的知识是独立的,往好处说是一个经典,往坏处说是无土的没有根的,把这些知识用到小项目上,相当于这个知识就发酵了,就有用了。再到毕业设计做一个大练习,尽可能把以前的各门课程串起来,这样的话,学生学到的不只是叶子和果实,而是每个叶子和果实之间怎么联结,果实、叶子和树枝怎么联结,树枝和树干怎么联结。

再加上硕士到博士期间的科研训练。硕士、博士和本科有什么区别呢,不管是横向还是竖向,硕士和博士的研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需要自己探索,探索最大的、最优的一个结果,学生慢慢就会掌握用学科知识,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AI能否像想象的那样强大还有很多不确定

澎湃新闻:有人在网上评论,人工智能出现后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您怎么看?

赵新:我自己也这么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有过很多波,是不是这波我说不好,但它确实对人类影响非常大。最近这一波,概念非常吸引人,当然就会加上很多人为的想象,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有非常明确的技术基础。因为它的计算能力太强,超出人的想象,这波是不是真的能让整个社会达到非常理想的状况也说不好。

数学让世界有了定量的概念,计算机让世界是可计算的。如果以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说,我理解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是一个优化的技术,它帮助世界计算怎么做一件事最优,通过计算找出一个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实际上它是一个流程优化,或者是过程优化,所以它会让这个世界各个角度都能受益。

人工智能这个词,一看就容易望文生义,似乎是一个远远超过人脑的无所不能,但事实就是多了一条大内存,内存大到一定程度不仅能够计算,还能从中找到规律,分析结果,并深度学习。但它的基础还是图灵机,核心还是冯诺伊万架构,所以人工智能是不是能够像人想象的那样(强大),还有很多不确定。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