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优化的重要性高于单纯规模增长,已成为行业共识。事谋长远,保险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然不变。近日,发布2025年一季报,向市场交出了一张基本面稳固的经营业绩单,从多项稳健的经营指标上,可一窥这家行业龙头长期以来稳健的战略定力和业务韧性。
寿改成效超市场预期
平安季报显示,该集团总资产突破13万亿元,达13.18万亿元。一季度实现归母营运利润379.0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归母营运利润268.64亿元,同比增长5.0%,新业务价值达成128.91亿元,同比强劲增长34.9%,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这是平安自2019年启动寿险改革以来呈现的阶段性成果。该公司近年来持续调整产品策略,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如减少部分低价值率的理财型产品,增加保障型产品占比,使产品风险保障属性更加突出。
正如不久前,平安寿险发布“添平安”保险+服务解决方案,将保险从风险补偿工具转变为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显示出通过迭代产品形态来应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姿态。
另一方面,平安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销售渠道进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定位客户群体,提高了销售转化率。一季报指出,平安持续深化转型,聚焦“做优、增优、育优”三优平台,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1.5%,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4.0%。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8%,社区金融服务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提升171.3%,客户经营价值持续突破。
综合金融的持续深化则有效提升了客户黏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平安个人客户数近2.45亿,较年初增长1.0%,其中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留存率达 98.0%,充分体现出综合金融模式的深化成效。
“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并行下,平安加速整合多元业务,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时的触达性更强。例如,在为客户提供保险保障的同时,根据其资金需求提供银行贷款服务,或基于客户资产状况提供个性化的理财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的医疗养老生态覆盖了其63%的个人客户,其客均合同数(3.37个)和资产规模(6.12万元)显著高于非生态用户。这显示出医疗养老生态在增强客户黏性、提升客户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为用户提供健康管理、就医协助等服务,使其对平安的依赖度更高,有力推动其他业务协同发展。
AI筑牢科技底座
技术裂变下的AI正对千行百业积极赋能,金融业也在不断思考探索“AI+”的更多落地可能。在金融的“外衣”下,平安的科技底色已露峥嵘。
一季度业绩显示,平安9大数据库日均数据处理量超10亿条,覆盖2.4亿金融客户,深度洞察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5大实验室持续推动前沿技术探索;3大科技公司聚焦深化AI应用场景的广度和深度。
除构建“953”护城河来实施AI科技筑底之外,平安沉淀,持续深化金融和医养领域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建设,积累超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75亿图片语料,语音、语言、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领域内领先。截至今年一季度,平安累计获得人工智能国内外竞赛冠军45项,专利申请数累计达55435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投资机构对此给予看好。高盛在其研报中曾提出一个全新的中国股市AI投资框架,平安是唯一被列入“非科技领域收入增强型(AI驱动营收增长)”主题类别中的保险公司;认为,平安在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同时,叠加AI科技赋能,巩固了中长期发展壁垒。
另一方面,平安也以科技赋能金融主业“降成本、提效率、控风险”。2025年一季度,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4.5亿次,覆盖80%的客服总量,有效降低人工坐席成本;通过智能核保、智能理赔、智能续期实现93%的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寿险保单闪赔占比达56%,寿险保单复效提升12%;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34.2亿元,同比增长14.0%,持续提升风控水平。
平安多次表示,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深耕金融主业,扎实推动业绩增长,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从此次发布的一季度业绩来看,系列关键指标上扬,可见稳健经营折射战略定力,平安诠释“韧性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