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一级支流沁河西畔,山西临汾安泽县府城镇,焕然一新的飞岭村正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2024年,飞岭村在采暖季到来前完成了清洁取暖改造,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家里安装了空气源热泵,烧煤取暖成为历史。
位于沁河西畔的飞岭村 受访者供图
“村里的煤烟少了,空气中烧煤的味道没有了。”飞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利说,这是去年村里清洁取暖改造过后最直观的感受。
散煤治理被认为是效果最快,性价比最高的空气治理措施。“散煤排放对于临汾PM2.5的贡献超过1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在接受澎湃新闻(www..cn)采访时说:“散煤在煤炭消费中的占比并不大,但因为散煤是低空排放,也没有进行任何的末端处理,每吨散煤产生的污染物是大型工业锅炉的数十倍,因此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非常大。”
但若想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对于临汾这座资源型城市,只是治理散煤还远远不够。
近日,临汾市政府对外发布《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汾市细颗粒物(PM2.5)三年达标攻坚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 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工业污染治理管控,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深入推动清洁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含散煤治理的精细化管控面源污染,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及管控力度,实施低碳转型优化升级七大方面,提出51条具体措施。
《方案》明确,持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2025年,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实现负增长,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到2030年,按照国家、省要求,完成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目标。
如何落实方案内容,全面推进工业、能源、运输、城市面源等污染减排?如何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共赢?在诸多专家看来,临汾的这份决心需要内部的协同,更需要诸多外部支持。
散煤治理是“双赢”之举
2017年,飞岭村开始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几户村民早早地就响应临汾市清洁取暖的政策号召,在家改造了电锅炉取暖,但运行成本太高,村民发现用不起,只能重新烧煤。
“农村地区能用的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更难的技术,农村地区的技术设备要求经济性更高,安全稳定性更强,农户才能用。”杨旭东说,2024年,清华大学团队选择在飞岭村做清洁取暖试点项目,了解村民的意愿后,最终确定用空气源热泵技术替代原本的散煤取暖。
飞岭村常住户132户,除去冬季不在村里居住的村民外,剩下的共安装改造了100户,实现了整村冬季清洁取暖全覆盖。马文利说,房屋保暖改造、购买设备、采暖季电价政府都有补贴,老百姓既省了能源又少花了钱,而且改造的过程也相当于对房屋重新装修,对村里的乡村旅游也有帮助。
“飞岭村的老龄人口比例大,之前冬季取暖烧煤每天都要倒煤渣煤灰很繁琐,而且煤渣燃烧不充分还有引发火灾的危险,改造空气源热泵后,只要把温度调好后,开关一键操作,省时省力又省钱。”马文利说。
2025年3月31日,山西某县一户村民家门口堆放着散煤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摄
临汾的散煤治理从平原县开始推进。2017年,临汾市因二氧化硫“爆表”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当时,原环保部的专家组指出,冬季采暖燃煤是二氧化硫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燃煤供热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滞后也增加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此,临汾对燃煤锅炉进行了全面排查,并且按不同范围分类处理。市区155平方千米的规划区内,所有燃煤锅炉清零。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教授王书肖告诉澎湃新闻,当时,临汾市PM2.5年均浓度为82.3微克每立方米,随着系列措施的推进,2024 年临汾市PM2.5年均浓度为 42.4 微克每立方米。PM2.5浓度下降了将近一半。
《方案》提出,将持续加大农村居民户清洁取暖改造力度,2027年,力争完成安泽县、隰县、吉县、大宁县、永和县等5县清洁取暖改造;同时,也会把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并达到正常使用条件的区域划定为“禁煤区”实施管控。
在杨旭东看来,临汾散煤还没有治理的地区存在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区域通常属于山区县,房屋居住密度低,与近郊平原相对比较集中相比,集中供热、“煤改气”等方案成本太高,都不能用;通常这些房屋的保温效果较差,必须先做节能改造;这些地方的能源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比如配电只能满足一些基础负荷的照明和家电,如果未来采用电取暖,电网扩容投入将会加大;另外,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相比平原地区要低一些,老百姓对用能成本更加的敏感,综合这些因素,使得散煤治理的难度变得非常大。
杨旭东认为,经济性是散煤治理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到上述难度,继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行动要采取“四一”模式:第一个“一”是指每户居民的房屋节能改造费用和用能设备改造费用不能高于1万元;第二个“一”是指设备运行费,按照以前烧散煤时的花费,每年1000元左右是老百姓能承受的;第三个“一”是指替换的用能设备要非常容易使用,可以“一键式”操作。因为散煤治理大多在农村,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对他们而言,城市里的一些技术是不适用的,需要专业人士来维护运行,所以散煤替代设备必须简单;第四个“一”是要做好规划,由一个总体规划引领,再根据大家的意愿去做合理的路径选择。
此前,杨旭东团队已在河南鹤壁、山东济南商河等地按照“四个一”模式做过试点,飞岭村改造前,杨旭东团队也选择了两户试点。他认为,只要前期论证清楚,采用合理的技术路径,完全可以把这“四个一”做到位。
“飞岭村是个旅游村,原来烧煤时村户家里空气乌烟瘴气,改造后屋里屋外空气好了,保温改造房子也装饰了,对发展旅游也是有利的。”杨旭东说,散煤替代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对改善室内环境也非常重要,可以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和保障人体健康“双赢”。
产业转型升级是根本
我国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城市PM2.5浓度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临汾是其中之一。王书肖说,临汾改善空气质量有两个非常大的挑战: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导致临汾空气扩散条件非常差;临汾以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得它实现达标的难度非常大。
她补充道,临汾的工业以钢铁、焦化为主,90%的能源消费也来自煤炭,煤炭作为这座城市的经济支柱,想要实现空气质量达标,显然比扩散条件好、产业结构偏一产、三产的城市要难得多。
未来临汾空气质量改善的空间在哪里?王书肖认为,首先要做结构性调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注意尽量减少空气污染治理对经济的影响,帮助临汾寻找增长新动能。
“北京市在空气治理的过程中,很早就不烧煤了,而且像首钢也进行了搬迁,这种搬迁在当年是可以的,但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是不可能这么干的,因为这相当于动了地方的经济命脉。”王书肖说,为此临汾首先要做的是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第二是对钢铁、焦化企业做了末端治理后,还要提高企业全链条精细化治理水平;第三要推动交通行业的铁路专用线和货运车辆的新能源化,在提升运输效率的同时,降低排放;另外要控制新增火电,大力发展新能源,通过新能源补充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的增长等等。
赛迪研究院数字化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李浩铭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建议,临汾未来应当结合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在精品钢、氢能产业以及产业智能转型等领域发力。一方面因为精品钢在建筑、机械、汽车、家电、轨道交通、石油等行业的产能需求不断增长,且临汾拥有晋南钢铁、立恒钢铁等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生产企业,生产基础较好;另一方面是氢能在交通、储能、工业、电力、建筑等领域的运用逐步扩展并成熟,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晋南钢铁也是山西省氢能产业链中的主要企业,发展潜力巨大。此外,新能源重卡、现代物流、文旅也有望成为临汾新的经济增长点。
澎湃新闻注意到,《方案》最后一条措施还提到,擦亮文旅产业名牌。突出黄河风情游,提升完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打造尧文化、晋文化、根祖文化元宇宙沉浸式文化旅游。形成2—3日旅游路线,打造成为山西精品旅游路线产品之一。
“《方案》中提到的,建立物流的体系,擦亮文旅产业名牌,这就是想给它找到新的发展增长点的地方。”王书肖说,“国家层面提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降碳减污扩绿,最后落脚还要落到增长上。”
另外,王书肖从源解析结果分析,临汾市本地排放对PM2.5的贡献约占63.7%,即2/3,区域传输占36.3%。这意味着区域传输污染是不容忽略的,需要联防联控,更需要“联发联控”,即整个区域联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的联合治理,在发展方面考虑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一座城市的决心还需外部支持
2023年11月30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第二十五条明确,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空气质量未达标的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编制实施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明确达标路线图及重点任务,并向社会公开。2020年PM2.5浓度低于40微克/立方米的未达标城市“十四五”期间实现达标;其他未达标城市明确“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阶段目标。已达标城市巩固改善空气质量。
此后,已有广州、青岛,汾渭平原的西安、咸阳等地发布了自己的空气质量达标行动计划,临汾并不是未达标城市中第一个发布行动计划的城市,但作为资源型城市,临汾的做法在专家看来值得鼓励和肯定。
“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各项措施要比之前要难很多,所以也需要更多支持。”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说。
临汾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与煤炭有关,一些人员担心临汾要像北京那样去做煤炭的大幅削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政府内部各部门首先要形成统一思想,这不仅是民生任务,也是重要的战略机遇。从《方案》来看,每条措施还明确了责任单位,所以各单位能不能把每条措施落实到位也非常关键。
能源基金会过去几年致力于在临汾推动“以空气治理驱动城市能源转型”的工作路径,这个路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刘欣认为,临汾《方案》要想成功落地,需要国家和地方持续地制定出台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环境质量改善等领域的政策,为方案的实施提供进一步的动力和政策支持。许多环境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措施也需要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支持,例如供暖结构调整的重大工程、交通结构调整的补贴、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等。另外,产业的转型升级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创新的金融政策、投融资机制和转型金融工具,需要投融资资源对临汾转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能源基金会也会在未来几年继续关注和支持临汾工作,为其他类似城市打造可参考的样本。”刘欣说。
王书肖也指出,2024 年临汾市PM2.5年均浓度为 42.4 微克每立方米,若想从42.4微克降到35微克,其难度相当大。她认为,临汾市政府有这样的坚定决心值得肯定,但光靠临汾市自己还难以实现最终目标,需要从国家到省级层面,再到临汾市级财政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支持力度。
“这个投资是值得的,一方面是空气质量改善会带来健康效应,另一方面也会使临汾市碳排放提前达峰,碳减排效益也会非常明显,同时也会带来产业转型和升级,这对于政府投资而言是‘一石多鸟’。” 王书肖说。